蜡蝉与蚱蝉是否一样的?

浙江台州市许多人将蚱蝉叫嗓哑。所以有些果农问题:“这东魁杨梅树上的小嗓哑就是大嗓哑的儿,日后要否变成大嗓哑的?”

说明他们不知这两种害虫的性状。为此,将两种害虫对比介绍:

第一,名称不同。

蚱蝉:群众称“大嗓哑”,又称秋蝉,俗名知了。是同翅目蝉科的害虫()。全国各地有分布,是多食性果木害虫。

碧蜡蝉:群众称小嗓哑,又称碧蛾蜡蝉、黄翅羽衣。是同翅目蛾蜡蝉科的害虫()。也是多食性的果木害虫。

第二,鸣声不同。

雌蝉不会鸣;而雄蝉靠腹部的鸣声器,能发出“知了!知了”的高声。

碧蜡蝉不会鸣喊。

第三,跳跃不同。

蚱蝉不会跳跃。

碧蜡蝉会跳跃。

第四,形态不同。

蚱蝉成虫体长38~48毫米,翅展125毫米,体黑褐色或黑色,有光泽,有褐黄色突出的复眼。卵长椭圆形,长2.4毫米,黄白色,有光泽。幼龄若虫体软,白色或黄白色,以后变为黄褐色,具翅芽;末龄若虫长约35毫米,状似成虫,黄褐色或棕褐色,前足发达,有齿刺,适于开掘。老龄时体较硬,前胸背板缩小,中胸背板变大,头顶至后胸背板中央有一蜕皮线,腹部缩小,翅芽发达。

碧蜡蝉成虫体长7~11毫米,翅展21毫米,淡碧绿色,头、胸部黄绿色,胸部背面有3条隆脊。前翅淡碧绿色,尖角处及端部边缘血红色。后翅粉白色,略有碧绿色。卵长1毫米,纺锤形,乳白色。老熟若虫长8毫米[52石斛网www.52shihu.com],长形,体扁平,淡绿色,背部有橙黄色带状纹,全身覆白色棉絮状蜡粉,腹末有白色蜡丝两束。

第五,若虫生活处所不同。

蚱蝉若虫在土中为害根部3~5年才蛹化,也有文献记载要12~13年才完成1代。成虫吮吸树枝汁液,并产卵时为害枝梢。以若虫在土中越冬。

碧蜡蝉若虫与成虫都在树上吮吸枝梢汁液。成虫产卵时为害枝梢。每年发生2代。以卵或成虫在枯枝中越冬。

第六,发生规律不同。

蚱蝉。待产卵枝枯萎后,掉入地上,才孵化出若虫,钻入土中生活。数年后才出土蛹化。每年4月下旬至9月为成虫发生期。卵期300多天,雌成虫寿命60~70天。

碧蜡蝉。第1代若虫4~6月发生,7~8月若虫老熟,羽化为成虫。第2代成虫在10月下旬至11月发生。因此,每年若虫发生期为3~11个月。

第七,其他影响。

蚱蝉。无其他影响。

碧蜡蝉。排泄物可诱发煤烟病。

第八,防治方法。

蚱蝉:

A.结合冬季修剪,剪除产卵枝。

B.成虫有趋光性,可以点灯再摇动树枝,诱捕成虫。

C.地膜覆盖园地,可阻止若虫入土。

D.在蚱蝉出土期(6月下旬至8月上旬)每天19:00至次日2:00为若虫上树的时候,可人工捕捉若虫;或在树干绑一条3~4厘米宽的塑料薄膜带,阻止若虫上树,或用较高浓度的有机磷农药浇泼树的干基,也可防治若虫较有效。

E.利用螳螂、麻雀、白僵菌等天敌防治。

碧蜡蝉:

A.因产卵枝上附有白色棉絮状物,冬季结合修剪,可剪除卵枝,减少虫源。

B.可以摇动树枝,振落若虫,杀死。

C.保护和利用瓢虫、螳螂、草蛉、蜘蛛等天敌,控制碧蜡蝉的发生。

D.喷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5%来福灵1千克加洗衣粉40克冲水7500千克的药液。但要注意3点:

一是视情况以7~10天重复喷雾1次。

二是以上药液只任选一种就可以。若配合苏云—阿维菌素一起使用,效果更好。

三是蜡蝉的若虫善于跳跃,要采取包围式喷药,即在园地的四周先喷,逐渐向中央圈围过来,避免若虫逃跑。

蚱蝉是什么?

俗称“知了”,属同翅目,蝉科。蚱蝉分布于北至东北南至广东,西至云南、四川等广大地区,蚱蝉的雌虫产卵于杨、柳、榆、苹果、梨、柿等一年生新梢,致使枝梢枯死。

查看详细

蚱蝉养殖技术哪里学?

蚱蝉又叫知了,其蝉蜕及雄蝉都可以入药。刚出土的老龄幼虫营养丰富,虫体蛋白质含量58-58%、脂肪含量10-32%。目前已把蝉摆上餐桌,作为保健食品,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价格愈来愈高。每只鲜蝉0.3-0.5元。仅靠野生资源已不能满足需要,目前已开始人工饲养,业内人士预言,蝉将成为人类重要的绿色食品之一。人工养蝉投资小、技术容易掌握、省工时、高效益、无风险,是农村新的致富项目。一、蚱蝉的生物学特性蚱蝉分布地域广,主要栖息在阔叶树上,以杨树、柳树、榆树、桃树、苹果树等的嫩枝上为多。3-5年完成1个世代,雌蝉7-8月产卵,卵产于直径4-7毫米粗的新梢的木质部,每个卵窝产卵6-8粒,1根产卵枝条平均产90粒卵。雌虫以产卵器将已产卵的树枝表皮切开,使产卵树枝枯死,以便树枝落地后埋于土中。成虫寿命60-70天。蝉卵随枯枝落下入土越冬。翌年5月中旬孵化,6月下旬孵化期结束,卵期接近300天。老龄幼虫于5月下旬至8月下旬从土壤中钻出,爬行到灌木枝条、杂草茎等处,蜕皮羽毛化为成虫。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成虫出现盛期,10月上旬为末期。羽化为成虫后20天交尾产卵,6月下旬至8月下旬为产卵旺期,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为产卵末期。成虫的死亡期为11月上旬。二、饲养方法(一)培植树林首先应培植阔叶树的苗木。可以种植柳树、杨树、榆树等阔叶树,树干定矮一些,用尼龙网罩起来。夏季收集到的成虫放入网室的树上让其产卵,然后把卵收集起来;秋天收集到的有蝉卵的枝条也埋殖在网室内的树根部。也可以结合种植果树来养蝉。例如可以种平方米的桃树,把树干定低一些,桃树园周围用焊接网围起来,顶上用尼龙网封顶,桃树园内放养蝉的成虫,在桃树根部埋殖蝉卵。(二)饲养管理1、供给优质饲料。如杨树、柳树、榆树或各种果树。还要间作根茎类植物,如土豆、红薯、山药等,为蝉及幼虫提供饲料。2、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蝉卵殖种深度为30-50厘米,必须埋殖在向阳、防冻、土质松软、肥沃、无污染、湿度适宜处。冬季应覆盖麦秸、稻草、玉米秆等,保持地温。3、构建生产场地。除自然采收蝉卵以外,可以建立大的网室,提供成虫产卵空间,且防止成蝉逃跑和敌害捕食。可利用废弃的果园中的果树,或在废弃的果园中种植实生苗,周围用水泥柱或木杆架设围栏,围铁丝网,顶部封尼龙网。羽化或采收的成虫在网室内交配产卵,逐渐形成种源区,不必再从野外采集种卵。三、繁殖技术(一)获取种源1、卵的采集。选择树密、蝉多的场所,用顶端带高枝剪的长杆把树上被蝉产卵致死的细干枯树枝条剪下。凡是一侧扁平干枯且表面不完整、皮下木质部镶嵌有大量乳白色长椭圆形卵的即是蝉卵。剪除产卵窝上部多余无卵枯梢,在产卵窝痕迹下部留出10-15厘米无卵枝条,50条捆成1小捆,放入塑料袋内。塑料袋要留孔口。2、成虫收集。老熟幼虫在18-24时采集。采收者在树的主干基部用手电筒照射捕捉。采收后放入纱网箱中羽化产卵。产卵纱网箱内栽种灌木状寄主植物,可栽一些实生果树。也可以抓获树上的成虫。(二)卵的埋殖将从野外或在种源场地采得的有卵枝条集中在室内孵化。在长70厘米、宽40厘米、高20厘米的木箱或塑料箱的底部铺5-10厘米的细干沙,将卵枝成捆竖放或横放其上,不断用小喷雾器喷洒雾水,保持空气有较高的湿度。期间发现有若虫形成,即将带卵的枝条连沙埋殖在养殖场内。埋殖时间在9-10月(2年卵),当年卵到次年6-7月才能埋殖。埋殖位置在寄主植物树下面远离树干基部1米处,挖深30-50厘米的窄沟,如环、方、三角、平行或辐射状的均可,以便挖取或捕获。埋殖后盖土压实,做好沟形及深度记录。蚱蝉孵出后从6月开始生长,当年体重1克,全身及眼睛均为乳白色;次年体重3克,全身色素加深,眼睛呈粉红色;第三年若虫成熟,体重达4-4.5克,每公斤平均210只,身体颜色为褐色,眼睛呈黑灰色。四、病虫害防治若虫及成虫天敌较多,如蟾蜍、蛇、鼠、刺猬、麻雀及其他鸟类;白僵菌、绿僵菌和虫草菌(蝉花菌)等微生物。水灾和农药化肥对若虫或成虫都为害较大。最重要的季节是树上的卵期“蝉蚁”发生期,老熟若虫出土期。树上卵期和“蝉蚁”发生期的天敌主要是蚂蚁和红色小花椿,防治措施是用强氯精稀释100倍的溶液浸带卵的树枝,或用敌敌畏、强氯精等农药进行土壤处理。

查看详细

黑蚱蝉发生规律是什么?

黑蚱蝉完成1代需4~5年,有时长达12~13年完成1代。以若虫和卵越冬。若虫在土中占整个生活史的绝大部分时间,共蜕皮5次。羽化的头1天黄昏至夜间钻出土面,爬到树干及植物茎上蜕皮羽化。7月初成虫即可出现。成虫寿命为60~70天,至9月下旬仍可见到成虫,主要在白天活动。交尾时雌虫与雄虫头的方向相反,呈一字形,同时雄虫能继续发音。7月下旬开始产卵,8月份为产卵盛期。卵多产在4~8毫米粗的枝梢上,产卵时头朝上,用产卵器刺破枝干表皮插入木质部内,造成爪状裂口,产卵于其中。每一卵孔内有卵6~8粒。卵孔纵斜排列,较整齐,少数为弯曲或螺旋形排列。一枝上产卵多者达百余粒。每头雌虫可产卵500~600粒。卵至翌年6月份孵化。若虫落地钻入土中,吸食根的汁液发育成长。秋后钻入深土层越冬。翌年春暖后再升至表层为害。

查看详细

蚱蝉是怎么生长繁殖的?

一生须经过4~5年完成1代。以卵、若虫在土壤里过冬,卵期1年,若虫期3~4年,每年7月平均气温达到22℃以上,雨后的傍晚老龄若虫从土壤里爬出地面,顺树主干向上爬行,当晚脱皮,成虫羽化后静止2~3小时,即爬行或飞翔。成虫寿命45~60天。雌虫于7~8月产卵,选择直径4~5毫米嫩梢产卵,产卵器插入枝条组织中,造成爪状“卵窝”,然后产卵于木质内。每一卵窝有卵6~8粒,卵窝多直线排列,少数螺旋状排列,一个枝条有卵100余粒。若虫孵化后落到地面,钻入土中,在土壤生活3~4年,吸食根部汁液。

查看详细
回复日期:2020-08-19 热度: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