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是什么引起的?

是常见的肠道传染性的疾病之一。一般以夏秋季多见,是因为痢疾杆菌引起肠道传染性疾病,主要是通过污染食物和水,被人吃下去之后进行传播,也就是常说的拉痢疾。主要有发热,脓血便,还有腹痛,里急后重等这些临床表现。

粘液性、脓样、脓性、脓血便,常见于细菌性痢疾。

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有畏寒、发烧,接着出现下腹疼痛和腹泻。开始时为软便,逐渐变成水样便,不久就会夹杂有粘液、血液和脓,每天几次到10多次,每次排便量逐渐减少,即使有便意也无大便排出。大都有轻度腹痛,每天排2~3次软便或水样便,而且4~5天即可痊愈。另外,也有带菌者,完全无症状[52石斛网www.52shihu.com],只是排菌。

您的情况是饮食不洁,进食腐败变质食物,痢疾杆菌摄取进入胃肠道出现的急性痢疾,临床表现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高烧头痛,身痛等临床表现。建议您忌食油腻,凉冷硬食物糜粥调养,可以尝试口服痢特灵和泻立停,配合藿香正气软胶囊进行治疗,必要时输液抗炎进行治疗。

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或病原菌数量较大时,志贺氏菌侵入结肠粘膜上皮,然后在上皮细胞中繁殖,然后侵入邻近的上皮细胞,然后进入固有层继续繁殖,引起结肠炎症反应。结果,引起腹痛、腹泻、下坠、粘液便或脓和血便。

痢疾是怎么回事?

痢疾系因感受湿热病毒,或内伤饮食,积滞肠腑,肠道传导失司,脂膜血络受伤,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呈赤白黏冻或脓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传染性疾病。

查看详细

细菌性痢疾是什么?

细菌性痢疾的病原是痢疾杆菌,它是引起人类痢疾样腹泻最常见的病原体,又称志贺菌属。其主要致病作用是它们有侵袭力和内毒素,毒力特征是能侵袭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当人体的免疫力低下时(如过度疲劳、营养不良、饮食失调等),即可引起发病。

志贺菌属又分为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宋内志贺菌等若干个菌,群内又有血清型和亚血清型之分,因此这也给痢疾的预防工作带来较大困难。

在细菌性痢疾患者或病菌携者的粪便中存在大量的痢疾杆菌,其在体外的生存力较强,温度越低保存时间越长,在阴暗处的粪便中可存活11天;水中可生存20天;冰块中可存活26天;在潮湿的土壤中可生存34天;在蔬菜、水果和食品上可生存11~24天。

本菌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在56℃~60℃10分钟,日光直照30分钟,煮沸20分钟即可灭活。化学消毒剂及酸均可对痢疾杆菌灭活,在1%的甲酚溶液中,30分钟内可将其杀死。其他如石炭酸、苯扎溴铵、过氧乙酸等均极敏感有效。在体外粪便中,如混有酸性尿或其他细菌产生的酸,痢疾杆菌在这种环境中数小时内便可死亡。

近年来研究发现,痢疾杆菌具有抗药性,往往呈多重耐药特征,尤其对磺胺类药物的抗药性最强。其中,对于四环素、氨苄西林、氨基糖苷类药的耐药率已高达40%~80%。对一些较新的抗菌药物,如诺氟沙星、培氟沙星等较为敏感,是当前治疗菌痢的主要用药,但也发现有耐药菌株产生。因此,当前提高防治痢疾水平的主要课题要放在克服病原的耐药性上。

查看详细

为什么会有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的原因方法细菌性痢疾的传染源为菌痢病人及带菌者。传播途径为食物型传播、水型传播、日常生活接触型传播、苍蝇传播。人群普遍易感。细菌性痢疾的发病机制痢疾杆菌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取决于细菌数量、致病力和人体抵抗力。痢疾菌不断繁殖,导致内毒素损伤血管壁引起DIC及血栓形成,而加重微循环障碍,引起感染性休克及重要脏器功能衰竭,脑组织病变严重者,引起脑水肿甚至脑疝。出现昏迷、抽搐及呼吸衰竭。

查看详细

有细菌性痢疾怎么办?

有细菌性痢疾需要进行抗感染治疗选择敏感抗菌药物静脉给药待病情好转后改口服对症治疗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有失水者应口服补液严重脱水或呕吐可静脉补液发热以物理降温为主高热可给予退热药

查看详细

痢疾有什么症状表现??

痢疾和腹泻差不多都会引起大便次数增多。和腹泻相比,痢疾虽然看似症状差不多,但显然它们的病因和治疗方法都不同。痢疾除了肚子疼、发热以及排黏液或脓血便之外,它还有一个明显特征,跟它的名字比较一致,那就是“里急”,确切来说是里急后重,也就是说,排便的时候特别内急,排完便以后并不轻松,会有下坠感。

查看详细
回复日期:2020-11-03 热度: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