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用高粱种植需要注意什么?

1、田地处理,土壤PH值为7.5~8.0;2、种子处理,选出大粒饱满、发芽率在95%以上的籽版粒,在播前选权择晴天晾晒3~5天,然后用50~58℃温水温种3~5分,晾干后用杀菌剂拌种后拌种;3、播种,播种时间在4月下旬~5月上旬[52石斛网www.52shihu.com],地温稳定在10~12℃,4、施种肥:每亩施加磷酸二铵6~10kg或三料磷肥6~10kg和尿素2.5~3kg组合肥;5、田间管理;6、收获:在80%的籽粒达到蜡熟末期时,进行收获,本发明高粱的种植方法能够提高高粱产量,生长速度。

中国种植高粱的主要产地是哪几个省份?

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安徽、湖北、四川、贵州等。

1、春播早熟区。

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省、区全部,河北省承德地区,张家口坝下地区,山西、陕西省北部,宁夏干旱区,甘肃省中部与河西地区,新疆北部平原和盆地等。

以早熟和中早熟种为主,由于积温较低,高粱生产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应采取防低温、促早熟的技术措施。本区为一年一熟制,通常5月上、中旬播种,9月收获。

2、春播晚熟区 

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等省的大部分地区,北京市、天津市、宁夏的黄灌区,甘肃省东部和南部,新疆的南疆和东疆盆地等,是中国高粱主产区,单产水平较高。

基本上为一年一熟制,由于热量条件较好,栽培品种多采用晚熟种。近年来,由于耕作制度改革,麦收后种植夏播高粱,变一年一熟为二年三熟或一年二熟。 

3、春、夏兼播区 

山东、江苏、河南、安徽、湖北、河北等省的部分地区。

春播高粱与夏播高粱各占一半左右,春播高粱多分布在土质较为瘠薄的低洼、盐碱地上,多采用中晚熟种;夏播高粱主要分布在平肥地上,作为夏收作物的后茬,多采用生育期不超过100天的早熟种。栽培制度以一年二熟或二年三熟为主。 

4、南方区 

华中地区南部,华南、西南地区全部。

南方高粱区分布地域广阔,多为零星种植,种植相对较多的省份有四川、贵州、湖南等省。本区采用的品种是短日性很强,散穗型、糯性品种居多,大部分具分蘖性。栽培制度为一年三熟,近年来再生高粱有一定发展。

查看详细

高粱什么时候种植?

网友,影响高粱复播种期的制因素很多,但最主要是温度和水分条件。一般当地5厘米土层zhi温度稳定通过12℃以上,开始dao播种较适宜。同时还要看土壤墒情,做到“低温多湿看温度,干旱无雨抢墒情”。高粱播种期还应根据品种、土质、地势等条件而定。晚熟品种生育期长,要求积温高,应早播;岗地、沙土地温度上升快,保墒难应早播;洼地粘土含水量高,温度上升慢,可晚播。以上内容供您参考。

查看详细

高粱种植一般用什么农药?

高粱种植用药得根据高粱所得病症进行喷药为宜。以下是高粱病虫害防治的相关资料,仅供参考。

苗枯病

主要发生在高粱苗期,以田间积水较多、湿度过大的田块,尤其是在高粱移栽后遇持续降雨发病更重。其症状是高粱生长到4—5片叶子时即可发病。始于下部叶片,后向上扩展。染病叶片生紫红色条斑,渐联合,致叶片从顶端逐渐枯死,种子很变褐。

该项病由半知菌亚门的串珠镰孢菌引起。病菌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在病部组织或遗落土中的病残体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溅射传播,从植株伤口侵入致病。早春和初夏阴雨连绵,昼暖夜凉的天气有利发病。植地低洼积水,田间郁闭高湿,或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土杂肥,会加重发病。

防治方法:(1)实行3年以上轮作;(2)合理密植,采用高垄或高畦栽培;(3)起苗移栽时尽量少伤苗,避免造成伤口让病菌侵入;(4)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雨后及时排水,严禁大水漫灌;(5)苗床内用卫保或三保奇花普防一次再移栽。

炭疽病

高粱重要真菌病害,在苗期至成株期都可发生。苗期发病为害叶片、叶鞘,导致叶枯,造成死苗;中后期危害茎基部和穗部,造成茎腐和穗腐。以叶片和叶鞘症状最为明显。病株多由下部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部叶片发展,导致叶片逐层枯死。病叶则多由叶片端部开始发病,向叶片基部扩展。叶片病斑较小,近圆形或椭圆形,长2~4毫米,宽1~2毫米,中央深褐色或黄褐色,边缘紫红色、黄褐色或褐色,上生黑色刺毛状小粒点。严重时,多数病斑汇合,致使叶片大片变褐枯死。叶鞘病斑较大,椭圆形至长条形,红色、紫色或黑褐色,其上也有刺毛状黑色小粒点。茎腐发生于近成熟期,茎基部节间初呈水浸状变色,后形成中部红褐色、边缘紫红色的斑状,重者茎基部开裂,茎杆内部变色腐烂。病原菌还可侵染穗颈、小穗梗和籽粒,使之腐烂变色。

该病由半知菌亚门的禾生炭疽菌引起。病菌除为害高粱外,还可寄生小麦、燕麦、玉米等多种禾本科植物,引发炭疽病。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中或种子内外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田间发病后,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不断蔓延扩展或引起流行。多雨的年份或低洼高湿田块普遍发生,高温、高湿、多雨有利发病。

防治方法:(1)收获后及时处理病残体,进行堆沤发酵,高温杀菌;(2)深翻土地,把土壤中残留病残体翻入土层深处,减少初侵染源;(3)实行3年以上轮作,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4)及时追肥,确保后期不脱肥,增强抗病力。(5)及时摘除植株基部老病叶;(6)严格进行种子处理,防治苗期种子传染的炭疽病;(7)流行年份或个别重病田块,从孕穗期施药,药剂可用卫保或三保奇花。

高粱紫斑病

发生于高粱生长的中后期,主要为害叶片和叶鞘。下部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扩展,严重时高粱叶片从下向上提前枯死。叶片病斑紫红色,椭圆形或长圆形,边缘不明显,多限于平行叶脉之间,有时呈现淡紫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背面上生灰色霉层;叶鞘病斑较大,椭圆形紫红色,边缘不明显,很少产生霉层。

该病属半知菌亚门尾孢属真菌引起气传重复性侵染病害。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株残体内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田间发病后,产生的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重复侵染,使病菌不断扩散,。该病的发展与气候关系密切,一般高温多雨年份发病重。

防治方法:(1)秋后及时深翻土地,将病残体深埋土中;(2)高粱生长后期及时追肥,增强植株抗病力。(3)尽早打去病株下部的1-2片老叶,增强通风透光,减少病菌传染。(4)在发病初期用药防治。

红条病毒病

病毒性病害,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以苗期发病的植株受害最重。发病初期心叶基部叶脉间出现褪绿条点,断续相连成行,后扩展到整个叶片,产生淡绿色、黄色条纹。有时条纹变红,出现紫红色梭条状坏死斑,病斑扩展受粗叶脉限制。严重时全叶紫红干枯。病株矮小,苗期发病的病株株高是健株的1/3~1/2,不能抽穗,提早枯死;拔节至孕穗期被侵染的病株株高为健株的1/2~4/5,穗数,穗长,穗粒数和粒重都有所减少;抽穗后被侵染的,株高基本正常。

病毒依靠蚜虫、病株汁液摩擦和带毒种子而传播,但以蚜虫非持久性传播方式为主。防治上以药剂治蚜为主,适期播种,增施有机肥,及时中耕除草,培土保墒。

黑穗病

高粱黑穗病有丝黑穗病、散黑穗病、坚黑穗病、花黑穗病和长粒黑穗病五种,都是危害穗部。

丝黑穗病以土壤带菌浸染为主,属幼芽浸染,每年浸染一次。浸染时期为白尖期至幼芽长2cm期间的幼苗。发病后整个穗子变成菌瘿,不结实。病株在5~6片叶时明显比健株矮小,叶色浓绿。孕穗期旗叶直挺,剥开苞叶可见白色棒状物,俗称“乌米”。乌米初期小,指状,逐渐膨大为圆柱形,较坚硬,内部组织由白变黑。随后乌米从苞叶中外伸,表面有白色薄膜。薄膜破裂后散出黑粉状物,残留一束束黑色丝状物。散黑穗病的病株也比健株矮小,病穗籽粒被病原菌破坏,变成一个个的椭圆形或圆筒形小“灰包”。小灰包比健粒稍大,外被被暗灰色薄膜。薄膜易破裂,散出黑粉。一般全穗发病,但仍保持原来的穗形,个别病穗仅部分籽粒被害,其余籽粒照常结实。坚黑穗病病株与健株无异,抽穗后病穗籽粒变为灰白色,露出颖壳之外,穗形不变。灰包圆筒形,内含黑粉状冬孢子,外被灰白色薄膜。薄膜较坚硬,不易破裂。破裂时,仅顶部裂开小口。花黑穗病仅部分小穗发病,其余健康。发病小穗多位于穗的下部,靠近旗叶叶鞘的部位。受害子房白色,多从一侧开始膨大,形成隆起的疱斑(菌瘿)。菌瘿外膜灰白色,不规则开裂,露出黑粉状冬孢子。长粒黑穗病仅部分小穗发病。染病小穗的子房变为稍弯曲的长角状菌瘿,突出于护颖之外,外膜灰白色。菌瘿顶端破裂,散出黑色粉状冬孢子球。黑粉散落后,无中柱,仅剩下8~10根黑色丝状物,即残留的维管束组织。

防治方法:(1)与非寄主植物轮作;(2)秸秆沤肥,高温发酵,充分腐熟,防止肥料带菌。深翻灭茬,消除病残体。(3)使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4)在“乌米”出现后但尚未破裂前及时拔除病株,集中深埋或销毁。(5)种子处理,用45-55℃温水浸种5分钟后闷种,待刚出芽时播种。(6)提高播种质量,缩短幼芽出土时间,减少病菌浸染时间。

生理性病害

为高粱缺乏营养元素所引起,症状因所缺元素不同而异。

1、缺氮:生长缓慢,茎秆细弱,叶片变窄,叶色发黄,根少且瘦弱,生育延迟,穗粒小米质差产量低。早期缺氮不易察觉,只有幼苗呈浅黄色时,才能发现。高粱长到膝盖高后则症状明显,其特征是株型细瘦、叶色黄绿。下部老叶从叶尖开始变黄,然后沿叶脉伸展,叶边缘仍绿色,最后整个叶片变黄干枯,引起植株早衰。补救方法是及时追施腐熟清粪水或根外追施沼液;

2、缺磷:叶片变窄,呈暗绿色,花数减少,开花结实延迟,根系发育不好,根少且短,植株生长变慢,造成贪青晚熟。解决办法是增施腐熟农家肥。

3、缺钾:叶片中心部暗绿,叶尖、叶缘出现部分黄化或坏死,黄化及坏死部分与健部之间具明显界限,叶片褶皱弯曲状。防治方法:增施农家肥。

4、缺微量元素:缺锰植株生长缓慢,出现明显的失绿,叶脉间具红褐色的色素带;缺硫叶脉间变黄,晚秋茎基部变红,多沿叶缘逐渐扩至整叶;缺铁下位叶变为棕色,茎秆、叶鞘变为红紫色,新长出的嫩叶出现缺绿症。

地下害虫

主要咬食幼苗叶片和幼茎,造成缺窝断行。常见的有地老虎、蝼蛄、蛴螬、蟋蟀几种,均发生于苗期。地老虎俗称土蚕,以幼虫为害;蝼蛄俗称土狗,成虫幼虫均可为害;蛴螬为金龟子的幼虫;蟋蟀以称蛐蛐、蝈蝈,成虫幼虫均为害。防治上以灌根和毒饵诱杀为主,用药时间以早上和傍晚(下午六点钟后)为宜,药剂只能选用清源保、三保奇花、绿晶生物制剂、Bt制剂、苏云金杆菌、青虫菌、芽孢杆菌、白僵菌、鱼藤、苦楝、烟草石灰水等。

粘虫

又名粟夜盗虫、剃枝虫,俗称五彩虫、麦蚕、行军虫等。鳞翅目食叶害虫,以幼虫为害,主要发生于5—6月份高粱苗期,大发生时可将高粱叶片茎杆全部食光,造成严重损失。因其具有群聚性、迁飞性、杂食性和暴食性的特点,已成为全国性的重大农业害虫。

老熟幼虫体长38mm。头红褐色,两侧有八字形褐色粗纵纹。体色由淡绿至浓黑,因食料和环境不同而变化甚大;大发生时背面常呈黑色,腹面淡污色。初孵幼虫有群集性,初龄幼虫仅能啃食叶肉,使叶片呈现白色斑点1、2龄幼虫多在植株基部叶背面背光处为害,3龄后食量大增,可蚕食叶片成缺刻,开始具备假死性,受惊动即迅速卷缩坠地。幼虫畏光,晴天白昼潜伏在根际处土缝中,傍晚后或阴天爬到植株上为害,当幼虫发生量大且食料缺乏时,常成群迁移到附近地块继续为害;5—6龄幼虫进入暴食阶段,食光叶片或把穗头咬断,其食量占整个幼虫期90%左右;6龄后陆续入土化蛹。幼虫取食禾本科植物的发育快,羽化的成虫产卵量高。

成虫昼伏夜出,傍晚开始活动,黄昏时觅食,半夜交尾产卵,黎明时寻找隐蔽场所。对糖醋液趋性强,产卵具有趋枯性。成虫需取食花蜜补充营养,蜜源丰富时,产卵量高;成虫喜在茂密的田块产卵,生产上长势好的小麦、粟、水稻田、生长茂密的密植田及多肥、灌溉好的田块,利于该虫大发生。

防治方法:(1)诱杀成虫。利用成虫多在禾谷类作物叶上产卵习性,在田间插谷草把或稻草把,每亩个,每5天更换新草把,把换下的草把集中烧毁。(2)用糖醋盆、黑光灯等诱杀成虫,压低虫口。(2)根据预测预报,掌握在幼虫3龄前及时施药防治。

芒蝇

双翅目蝇科钻蛀性害虫,俗称高粱秆蝇、蛀秆蝇,主要以幼虫在植株体内越冬,也有以幼虫或蛹在生育后期高粱的分蘖苗里及土中越冬现象,每年7代。以幼虫为害高粱,初孵幼虫多于7时前从喇叭口或叶缝侵入心叶,再由由心叶间隙钻入生长点附近取食,造成枯心苗或穗畸形,俗称“削心”。幼虫侵入后1天出现枯心,严重时枯心率高达60%一70%,甚至绝收。成虫有趋食蚜虫蜜月露和腐臭动物的习性。卵多散产在最内3片心叶背面主脉两旁或叶尖叶缘,每株1粒,每虫产卵24—34粒。。多发生于5月中下旬和6月初高粱苗期。

防治方法:(1)适时播种;(2)及时拔除枯心苗;(3)毒饵诱杀成虫;(4)毒土点杀或药液灌心。

蚜虫

俗称“厌虫”、腻虫、蜜虫、油汗,为高梁的主要的害虫。一般发生高粱苗期和抽穗举灌浆期。以卵越冬,次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产生有翅胎生雌蚜迁移到位高粱上为害,初呈点片发生,多以成、若蚜群集在高粱下部叶片背面吸汁液,使受害叶片者发红、重者叶枯。后逐渐向上部叶片蔓延直至穗部,并产生有翅蚜扩散到全田。该虫为害时分泌大量蜜露,滴落在茎叶上,油亮发光,并招致霉菌寄生,受害重者叶片枯萎,茎杆发软弯曲,甚至不能抽穗。若抽穗扬花至灌浆期气温高,连续多天高温干旱少雨,则蚜虫就会大发生。

防治方法:(1)按6:2与大豆间种,改善田间生态条件;(2)黄板粘杀;(3)发生初期用药喷雾防治。

高粱条螟

俗称高粱钻心虫,鳞翅目钻蛀性害虫,多发生于高粱生长中后期。该虫以老熟幼虫在玉米、高粱茎杆内越冬,每年发生2—4代。成虫昼伏夜出,具趋光性但不强,初孵幼虫常群集于心叶内啃食叶肉,被害叶可见网状小斑和许多不规则的小孔,3龄后开始蛀茎为害,蛀食早的可咬断生长点造成枯心苗,迟的茎杆被蛀则易造成风折枯死。

防治上以高粱扬花前后和灌浆初期两次用药为宜。

防治药物:1、防病药物可选用:CuSO4、Cu(OH)2、石硫合剂、松脂合剂、卫保、三保奇花、生石灰等;2、防虫药物可选用:清源保、三保奇花、绿晶生物制剂、Bt制剂、苏云金杆菌、芽孢杆菌、白僵菌、青虫菌等生物农药和苦楝、鱼藤、核桃、烟草等植物农药。

查看详细

高粱什么时候种植最佳?

高粱一般当10厘米土层温度稳定通过12℃以上时即可播种,从3月中旬至6月下旬均可播种,生长期版100~120天左右,大约权7月上旬~10月中旬成熟。早熟品种可以种植两季。

普通单季种植一般4月下旬播种,8月下旬成熟。

查看详细
回复日期:2020-12-01 热度: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