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螳螂交配的时候要吃掉丈夫?

肚子饿。

螳螂经常处于饥饿状态,雌螳螂饥不择食,把丈夫当美味。

为了证明这个原因,里斯克和戴维斯在1987年又做了一系列实验。他们发现,那些处于高度饥饿状态(已被饿了5到11天)的雌螳螂一见雄螳螂就扑上去抓来吃,根本无心交媾。

处于中度饥饿状态(饿了3到5天)的雌螳螂会进行交媾,但在交媾过程中或在交媾之后,会试图吃掉配偶。而那些没有饿着肚子的雌螳螂则并不想吃配偶。可见雌螳螂吃夫的主要动机是因为肚子饿。

性食同类(m),是指一些动物在交配后会吃掉它们的配偶的现象,这些动物交尾前后甚至交尾过程中,雌性吃掉与之交尾的雄性。在大自然中,嗜食同类的雌性动物远远多于雄性。

在蜘蛛纲和昆虫纲动物中,在交尾前后甚至交尾过程中,雌性吃掉与之交尾的雄性的现象,除了螳螂之外,多种蜘蛛、摇蚊与一种海蛞蝓,也都有这种雌性吃雄性的特殊习性。

针对性食同类的现象,有人认为是由于各种复杂的进化原因,包括物种成本效益、精子竞争和神秘的雌雄淘汰计划。但经过研究发现这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同类相食的动机非常简单。

因为雌螳螂产卵需要大量的能量,雄螳螂的肉正是极好的能量来源,所以雌螳螂吃掉雄螳螂是为了用雄螳螂的营养哺乳后代,也有的观点认为雄螳螂因为含有后代的基因,因而更加有利于小螳螂的发育和生长。

传统观点都认为雌螳螂交配后吃雄螳螂是为了获得雄螳螂的营养哺乳后代,也有的观点认为雄螳螂因为含有后代的基因,因而更加有利于小螳螂的发育和生长,1988年的一个实验证明,那些吃掉了配偶的雌螳螂,其后代数目比没有吃掉配偶的要多20%。

然而,现在更多的研究却证明,这种行为并不是每次交配后都会发生,至少雄螳螂并不是甘心情愿地被雌螳螂吃掉,与这种行为直接相关的可能是饥饿。在1984年,两名科学家里斯克(E.Liske)和戴维斯(W.J.Davis)虽然同样在实验室里观察大刀螳螂交尾。但是做了一些改进:他们事先把螳螂喂饱吃足,把灯光调暗,而且让螳螂自得其乐。人不在一边观看,而改用摄像机纪录。结果出乎意料:在三十场交配中,没有一场出现了吃夫。相反地,他们首次纪录了螳螂复杂的求偶仪式:雌雄双方翩翩起舞,整个过程短的10分钟,长的达两个小时。里斯克和戴维斯认为,以前人们之所以频频在实验室观察到螳螂吃夫,原因之一是因为在直接观察的条件下,失去“隐私”的螳螂没有机会举行求偶仪式,而这个仪式能消除雌螳螂的恶意,是雄螳螂能成功地交配所必须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在实验室喂养的螳螂经常处于饥饿状态,雌螳螂饥不择食,把丈夫当美味。为了证明这个原因,里斯克和戴维斯在1987年又做了一系列实验。他们发现,那些处于高度饥饿状态(已被饿了5到11天)的雌螳螂一见雄螳螂就扑上去抓来吃,根本无心交媾。处于中度饥饿状态(饿了3到5天)的雌螳螂会进行交媾,但在交媾过程中或在交媾之后,会试图吃掉配偶。而那些没有饿着肚子的雌螳螂则并不想吃配偶。可见雌螳螂吃夫的主要动机是因为肚子饿。但是在野外[52石斛网www.52shihu.com],雌螳螂并不是都能吃饱肚子的,那么,吃夫就还是可能发生的。在1992年,劳伦斯(S.E.)在葡萄牙对欧洲螳螂的交配行为进行了首次大规模的野外研究。在他观察到的螳螂交尾现象中,大约31%发生了吃夫行为。在野外,雌螳螂大概处于中度饥饿。吃掉雄螳螂,对螳螂后代也的确有益。1988年的一项研究表明,那些吃掉了配偶的雌螳螂,其后代数目比没有吃掉配偶的要多20%。里斯克和戴维斯也承认,欧洲螳螂发生的吃夫现象可能比其他螳螂远为普遍,是他们给螳螂带来恶名。但是,雄螳螂很显然不是心甘情愿地被吃的。

大约两年前,美国出了一本题为《性与死:生物学哲学导论》的高级教科书。这本书介绍、讨论的都是关于“进化”、“基因”这些很专业化的生物学哲学问题,与性和死都没有什么关系。为什么用了这么个题目呢?作者解释说“因为这个题目很有趣”、“生物界是奇妙和古怪的,至少比我们所能想象的还要古怪。”其实作者完全可以更明白地说:因为性和死是生物界的永恒主题,就像爱和死是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一样。

无性的生物可以靠不断的分裂而永世长存,有性的生物却必死无疑。性是对死亡的抗拒,是新生命的开端。这两个相对的力量,有时却能古怪地结合。例如,在蜘蛛纲和昆虫纲动物中,有时能观察到所谓“性食同类”(m),即在交尾前后甚至交尾过程中,雌性吃掉与之交尾的雄性。最著名的例子当然是螳螂了。对雌螳螂杀夫的首次描述,出现于1658年出版的德语著作中。在1886年,一位美国昆虫学家向《科学》杂志报告了他在实验室看到的雌螳螂在交配前吃掉雄螳螂的头,而无头雄螳螂仍设法完成交配的奇怪情景,大概是关于这一现象的第一篇科学文献。稍后,法布尔在《昆虫记》中也描述了螳螂杀夫:

“然而在事实上,螳螂甚至还具有食用它丈夫的习性。这可真让人吃惊!在吃它的丈夫的时候,雌性的螳螂会咬住它丈夫的头颈,然后一口一口地吃下去。最后,剩余下来的只是它丈夫的两片薄薄的翅膀而已。这真令人难以置信。”从这段描述看我们不知道法布尔是亲眼所见,还是只是在转述一个公认的事实。不管怎行交媾,但在交媾过程中或在交媾之后,会试图吃掉配偶。而那些没有饿着肚子的雌螳螂则并不想吃配偶。

但是,研究者报告的吃夫现象都是在实验室里观察到的,在这种条件下,担惊受怕的动物往往会有异常的举动,在自然状态下,是否果真如此呢?这是真的与生殖有关的自相残杀,还是纯粹为了喂饱肚子的自相残杀?没人否认螳螂的确会自相残杀,而个子要小得多的雄螳螂也很容易成为雌螳螂的牺牲品,问题在于这是否有生殖意义?

雌螳螂产卵需要大量的能量,雄螳螂的肉正是极好的能量来源。断头的雄螳螂能完成交配,这是已被实验证实的,因为控制交配的神经不在头部,而在腹部,而且,由于某些神经抑制中枢位于头部,头被吃掉反而还有助于增强雄性的性能力呢。雄螳螂不死,真是天理难容了。

螳螂喜欢吃什么?

蜢,蜘蛛(圆网蛛最好)。最好不要喂蜻蜓蚊子等幼虫生活在水里的昆虫,因为它们身上可能携带铁线虫卵,会导致铁线虫从螳螂腹部破肚而出。如果喂蟋蟀,必须把头拔下(头连着内脏)也就是除内脏,蟋蟀很可能摄取一些带农药的食物,螳螂吃了内脏可能会暴毙。

螳螂不吃死虫,而且不会吃体形过大的昆虫投喂的昆虫最好高度到螳螂胸板的1/3喂去脏蟋蟀的话用镊子夹住蟋蟀轻轻送到螳螂嘴边,它会自己吃的。

食性:

螳螂为陆栖捕食昆虫(肉食性),凡是昆虫中的小型种类都可被螳螂捕食,尤以蝇、蚊蝗、蛾蝶类的卵、幼虫、裸露的蛹、成虫都是其适宜的猎捕物。甚至蝉、飞蝗等大型昆虫,也是它们的捕食对象。 

拟势恫猎物。法国生物学家曾看到一只螳螂遇上一只大灰色的蝗虫拟势的现象。当螳螂看到蝗虫时,便立即张开双翅,抖向两侧,后翅直立起来,像只帆船,旁体上端穷曲,发出毒蛇喷气的声音,全身重量放在后面四足上,身体全部竖立起来,一动不动地站着,两眼立盯住蝗虫。

蝗虫稍移动,螳螂头部随即转动,蝗虫被这架势吓蒙了,缓慢地伏在地上,不乱逃跑,甚至还向螳螂移动,当它移动到螳螂够得着的时候,螳螂猛扑过去,蝗虫毫无反抗地成了它口中食。

螳螂_百度百科

查看详细

螳螂住什么地方?

除极地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在夏季,城市的路灯下,经常能见到螳螂,因为螳螂具有趋光性。

学名螳螂,亦称刀螂,无脊椎动物,属肉食性昆虫。在古希腊,人们将螳螂视为先知,因螳螂前臂举起的样子像祈祷的少女,所以又称祷告虫。

世界已知2000多种左右。中国已知约147种。包括中华大刀螳、狭翅大刀螳、广斧螳、棕静螳、薄翅螳螂、绿静螳等,螳螂是农业害虫的重要天敌。

扩展资料

螳螂性食同类的研究

在1984年,两名科学家里斯克(E.Liske)和戴维斯(W.J.Davis)虽然同样在实验室里观察大刀螳螂交尾,他们事先把螳螂喂饱吃足,把灯光调暗,而且让螳螂自得其乐,人不在一边观看,而改用摄像机纪录。结果出乎意料:在三十场交配中,没有一场出现了吃夫。

里斯克和戴维斯认为,以前人们之所以频频在实验室观察到螳螂吃夫,原因之一是因为在直接观察的条件下,失去“隐私”的螳螂没有机会举行求偶仪式,而这个仪式能消除雌螳螂的恶意,是雄螳螂能成功地交配所必须的。

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在实验室喂养的螳螂经常处于饥饿状态,雌螳螂饥不择食,把丈夫当美味。为了证明这个原因,里斯克和戴维斯在1987年又做了一系列实验。他们发现,那些处于高度饥饿状态(已被饿了5到11天)的雌螳螂一见雄螳螂就扑上去抓来吃,根本无心交媾。

处于中度饥饿状态(饿了3到5天)的雌螳螂会进行交媾,但在交媾过程中或在交媾之后,会试图吃掉配偶。而那些没有饿着肚子的雌螳螂则并不想吃配偶。可见雌螳螂吃夫的主要动机是因为肚子饿。但是在野外,雌螳螂并不是都能吃饱肚子的,那么,吃夫就还是可能发生的。

1992年,劳伦斯(S.E.)在葡萄牙对欧洲螳螂的交配行为进行了首次大规模的野外研究。在他观察到的螳螂交尾现象中,大约31%发生了吃夫行为。在野外,雌螳螂大概处于中度饥饿。吃掉雄螳螂,对螳螂后代也的确有益。

1988年的一项研究表明,那些吃掉了配偶的雌螳螂,其后代数目比没有吃掉配偶的要多20%。里斯克和戴维斯也承认,欧洲螳螂发生的吃夫现象可能比其他螳螂远为普遍,是他们给螳螂带来恶名。但是,雄螳螂很显然不是心甘情愿地被吃的。

他们在交配前,小心翼翼地悄悄接近雌螳螂,避免被发觉。交配时从雌螳螂背后跃上,交配完了之后迅速地逃离,没有为了后代牺牲自己的迹象。

查看详细

如何抓螳螂?

螳螂……春末到中秋之前一般都可以捕捉到……在山丘(当然大山里最好)、公园、农村等地一般都会有。这个得遇,不是想抓就有的……当然,在蚱蜢之类小虫比较多的地方出现的几率更大……

如果在郊外或者农村过夜的话……不妨晚上去灯光底下或旁边的树丛寻找一下……

查看详细

螳螂能吃吗?

可以吃的,其具有定惊止搐,解毒消肿之功效。

螳螂具有定惊止搐,解毒消肿之功效。体轻、质脆,易碎。气微,味微咸、涩。头部三角形,复眼1对,单眼3个,呈倒三角形排列于两触角间上方;前胸背侧缘具细齿。翅、足多残缺不全。

内服,研末,1-2只。外用适量,捣敷、研末鼻、吹喉或调敷。多栖于向阳背风的灌木、矮小竹丛及草丛荒地处,分布于南方各地。

螳螂的功效:

1、镇惊安神:螳螂性咸温,入心肝经,心者精神之舍,智意之源,常欲安静,则精神内守。若神气怯弱,突然遭受意外的惊怖,必致精神伤动,神气愤乱,因而出现惊叫急啼,面色时红时白,惊惕不安,如人将捕之状,因舌为心之苗,心经积热又可出现吐舌。

2、活血散瘀:本药甘咸温,入肝心经,甘善补,咸又能软坚散结,温能通,入肝且柔肝,对于有瘀血,流行不畅,用此药疗效最宜。

3、消炎止痛:因外感风热之邪,上扰于头部,故出现头痛,鼻塞涕浊,咽喉红肿疼痛,甚至糜烂。治宜用螳螂加黄连研末,吹局部,有较好的清热解毒,散结止痛之功效。

查看详细

如何在抓螳螂?

螳螂……春末到中秋之前一般都可以捕捉到……在山丘(当然大山里最好)、公园、农村等地一般都会有。这个得遇,不是想抓就有的……当然,在蚱蜢之类小虫比较多的地方出现的几率更大……

如果在郊外或者农村过夜的话……不妨晚上去灯光底下或旁边的树丛寻找一下……更多

怎么抓抓他那??

用个带长杆的扣网扣它们啊!

空手怎么抓

查看详细
回复日期:2020-08-14 热度: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