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为什么叫饺子?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吃饺子也是中国人在春节时特有的民俗传统

先来看看“饺”的本意,饺,是会意字。从交,从食。而“交”是象形字,小篆中如同两腿交叉,所以引申意为“交叉”。所以,饺的本意就是“交叉”后可以吃的面食。那么“交叉”是什么?无疑是指面与馅料的交叉。

“子”的本意又是什么?子,是象形,甲骨文中如同孩子在襁褓中,头、身、臂膀和双脚并起来的样子。因此“子”的引申意为“小”。这样一来,饺子的含义就是指制作的很小的、面和馅料“交叉”(引申为包裹)起来的面食。

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东汉河南南阳人“医圣”张仲景首创。当时张仲景将饺子作为药用,把面粉、水和在一起擀成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羊肉、胡椒等),以预防人们耳朵上生冻疮。

而在三国时期,饺子已经成为一种食物,魏张揖所着的《广雅》一书中,也提到这种食品。被称为“月牙馄饨”。

饺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等名称。唐代称饺子为“汤中牢丸”;元代称为“时罗角儿”;明末称为“粉角”;清朝称为“扁食”,发展到现代,就演变成了“饺子“。

香菇猪肉韭菜煎饺的做法:

准备材料:香菇100g、韭菜100g、猪前腿肉末(三分肥七分瘦)200g、油10ml、盐3g、酱油10ml、白胡椒粉适量、料酒10ml、鸡蛋1个、葱花适量、白芝麻适量、清水150ml、饺子皮若干   

制作步骤:

1、准备材料。

2、香菇去蒂洗净,放入沸水锅中焯烫1分钟,捞出后过冷水,切末;韭菜洗净,切末;葱切小段。

3、将食材倒入大碗中,加入油、盐、酱油、白胡椒粉、料酒和鸡蛋,用筷子快速地朝一个方向搅拌两分钟。

4、开始包饺子,买的饺子皮比较干,先在饺子皮外圈用手指蘸一圈清水,增加饺子皮的粘性。

5、饺子皮上放上馅。

6、依次从外往里收口,捏紧。

7、全部包好,准备的馅大约可以做60个饺子。

8、平底锅烧热,开小火,倒入少许油,晃动手柄,让锅底均匀地沾上油,油烧至五成热时,放入饺子,小火煎3分钟。

9、加入清水(约150ml)没过饺子的一半,盖上盖子,转中火煎3分钟。

10、打开锅盖,撒上白芝麻和一半的葱花,中火煎至汤干,转小火煎至底部发黄,出锅后撒上另一半葱花即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饺子

饺子

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食品。它的制法是先用面粉做成薄而软的饺子皮,再以鲜肉、白菜等切碎,拌以佐料为馅,包成后下锅煮至饺子浮上水面即可。其特点是皮薄馅嫩,味道鲜美,形状独特,百食不厌。

饺子原名“

娇耳

”,是我国医圣

张仲景

首先发明的。

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阳有个名医叫张机,字仲景,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他都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的性命。

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52石斛网www.52shihu.com],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

祛寒娇耳汤

”,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张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这“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今天,我们用不着用娇耳朵来治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已成了人们最常见、最爱吃的食品。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回复日期:2020-07-29 热度: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