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为何插柳枝?

清明节插柳枝的传说,具体如下:

1、清明节插柳植树的风俗,据说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尝百草"的神农氏。

2、当年晋文公和群臣徒步登山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纪念,群臣纷纷效仿,相沿成习。清明戴柳,便成为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了。

3、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新火的的习俗有关。

“清明插柳”风俗由来已久。民间相传从隋代开始流行,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因为在隋代,运河刚贯通南北,河堤需要年年植树,巩固河堤。

而柳树有强大的生命力,容易成活,又喜湿润,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加上清明又是适宜植树的季节,因此插柳习俗从那时起渐成风俗,并延续至今。

插柳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清明节春风明媚,绿树成荫。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这个习俗究竟从何而来呢?关于清明节有个传说和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据说柳永生活放荡常往来于花街柳巷之中。当时的歌妓无不爱其才华,并以受柳永青睐为荣。但因为生活不轨,柳永一生为仕途所不容,虽中过进士最后却于襄阳贫困而亡。他的墓葬费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资的。每年清明节,歌女们都到他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52石斛网www.52shihu.com],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习俗。其实这个习俗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非常盛行,人们踏青玩游回来,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籍典章的记载,清明节插柳总是与避免疾疫有关。春节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摇摇柳枝了。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柳枝有什么作用?

柳树枝,为杨柳科植物垂柳的枝条。而垂柳多分布于长江及黄河流域,其他各地均有栽培。其木质部含水杨甙。祛风利湿和解毒消肿是它最重要的功效,平时多用于人类的风湿骨痛和小便淋浊以及风疹和黄疸等疾病的治疗。

1.疏风散热

《诸病源侯论风热候》云:“风热之气,先从皮毛入于肺也。……其状使人寒战,目欲脱,涕唾出。……有青黄脓涕。“《得配本草》目:“去风热。”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性轻扬,且为阳邪,阳从火化。风热犯表,多干肺卫,热郁肌腠,卫表失和。其症身热较著,微恶风寒,汗泄不畅,头胀而痛,咳嗽咯痰,痰粘或黄,咽干口燥或乳蛾红肿,甚则疼痛,鼻塞口渴,鼻流浊涕,舌边尖红,舌苔微黄,脉象浮数。治以辛凉解表,疏风散热。柳树枝辛苦而寒,辛可散,寒可清,苦可泄,又入太阳膀胱,疏风解表,清热肃肺,用于风热感冒及风热头疼之候。

2.透疹解痘

《滇南本草图说》云:“小儿痘疹,有乌头陷顶,浆升不起者,煎服或浴之。”小儿痘疹,明亮红活为顺,晶莹饱满为和。若热毒郁闭,则疹出不畅,痘顶乌陷,痘塌浆浊,兼见神志模糊,高热唇干,甚或抽搐。急当解毒透疹。柳树枝苦寒,入肝胃经,入血入气,苦可泄降,寒可清热,煎汤水服或煎水浴之,皆可取效。

3.清热利湿

柳树枝具苦寒之性,入肝胃二经,苦可燥可泄,寒可清可利,且禀水寒之气,具至阴之性,故可清热利湿解毒,广泛地运用于中下二焦湿热之疾。

4.消肿止痛

柳树枝辛苦而寒,禀水寒之气,具至阴之性。辛可通,苦可泄,寒可清,又入胃肝二经,入气入血,故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热毒内蕴之疮疡肿痛。

5.祛风除湿

柳树枝辛可散风,苦可燥湿,寒可清热,可通可利,故可用于风湿入内所致的风湿痹痛偏于有热象者,内服外熏,皆可取效。

营养价值

研究发现,柳枝中含有大量的水杨甙,这种物质进入体内之后可以变成水杨酸,这样就可以发挥出解热止痛的作用,同时还有局部麻醉的功效,对于足阳明以及厥阴经都有很不错的保健作用。

1、水扬甙与稀盐酸或硫酸共煮可水解为水杨甙元(或)及葡萄糖。水杨甙可作为苦味剂(局部作用于胃),吸收后部分变为水杨酸(解热止痛),随即很快水解。由于水杨甙转变为水杨酸之程度不恒定,故临床上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水杨甙元4一l0%浓度可作局部麻醉用,几乎无毒。

2、对离体兔心的作用:垂柳树枝制剂对心缩力量有影响,又可增加冠脉之流量;小剂量

查看详细

清明插柳、为什么不能不采坟头柳枝?

受佛教的影响观世音菩萨用柳枝济度众生,寺庙里长老用柳枝洒净。人们认为柳枝可以确鬼辟邪,因为清明是中国的三大冥节之一。是说为了纪念春秋晋国大臣介之推的他包国君重耳出逃19年,割股熬汤忠心不二。后来重耳做了国君却把他忘了,他与老母在绵山自耕自织为生,最后被大火烧死在山中柳树下,人们插柳说是为了替他招魂。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

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

。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查看详细

古代北方民间习俗、为什么要在坟头插柳枝?

寄托哀思

。柳树在古代是很常见的送别的物品,柳树长得绵绵密密,人们往往在友人离别送别友人时折下柳枝来送给朋友表示绵绵的惜别之意。相信大家都听说过灞桥折柳的故事吧!很多古诗里也有很多这样的描写。离别是一个让人伤感的事情,这让人在柳树边触景生情,写出“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诗句。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在古代,柳树有驱魔除恶的作用

。在传统的观念里,人死后要到阴间报到,要黄泉路上走一遭,阴间有各种游魂野鬼,黄泉路上也有冤魂恶鬼,亲友在逝者坟头插柳枝有为逝者在黄泉路上清楚障碍的意思。比如,大家想一想,观世音菩萨的玉净瓶里放的是什么呢?就是柳枝。一抹清绿,无比纯洁。用它来扫除黄泉路上污浊的东西不是很好吗?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柳的发音和“留”的发音很相似

,所以有挽留,惜别故人的意思。古人与亲朋好友离别后不会像现在一样能用来联系,常常是连对方在哪,是否还活着都不知道,更不用说常常联系,写信往来了。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因此在离别的时候尤其不舍,尤其想要挽留,文人墨客大多常常没有功名的时候食不果腹,

没有珍贵的东西来留念,而且古人的深情寡用言语表达

,故会用柳树来表达,来暗示自己的惜别和留恋之情。柳树性阴,具有养阴的功效,安魂。坟墓是给人的最后一处家,是亲人为逝者选择的风水宝地。亲友希望逝者能在这里安然。

查看详细

清明上坟、为什么会在坟墓上插柳枝?

为什么清明扫墓要插柳枝呢?

原来其中有一个美丽感人的典故。

晋文公火烧绵山,发现介子推与母亲抱在一棵烧枯的柳树上。晋文公将介子推母子厚葬于绵山,次年祭奠介子推时,突然发现介子推母子环抱的柳树长出了新枝,柳枝青翠欲滴、绵绵悠长,指向介子推的墓地。晋文公认为枯树出新枝,是介子推灵魂显灵,便折些柳枝,墓上插一些,王宫里供奉一些,借以纪念介子推。

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据各地史籍记载:“插柳于坟”、“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皆插柳”,故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唐朝诗人韩翃《寒食》诗云:“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官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宋之问《途中寒食》诗云: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都是折柳插柳扫魔的描绘。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用清明扫墓“墓插柳枝,家挂柳条”的习俗,使刚刚返青的柳树受到巨大的伤害。近来,大多数人采取“清明植树,鲜花代柳”的文明方式祭奠先人,开创清明祭祖新风。

查看详细
回复日期:2020-11-29 热度: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