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长期服用有什么不良后果?

一般不宜长期服用附子有毒

乌头碱类药物中毒

乌头碱类药物有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枝蒿等。川乌、草乌、附子是中医临床常用中药,性味辛、甘,大热有毒,川乌、草乌可温中散寒、祛风止痛,附子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临床用之恰当,可起沉疴,救危逆。因其毒性大,用之不慎,中毒者亦屡见不鲜。

乌头类药物均含乌头类生物碱,对心脏毒性大。其中以雪上一枝蒿毒性最剧烈,口服150ml即可中毒,是川乌、草乌毒性的几十倍。草乌的毒性大于川乌,附子为川乌的子根加工品,其毒性小于川乌。附子药用有三种规格,盐附子毒性大于蒸制过的黑附片、白附片。

乌头碱对中枢神经有强烈兴奋作用。直接作用于心肌,先兴奋,后抑制,用量过大可导致心肌麻痹而死亡。

中毒表现为唇、舌、颜面、四肢麻木及流涎、呕吐、烦燥、心慌、心率减慢或心动过速、肤冷、血压下降、早期瞳孔缩小/后放大、肌肉强直、呼吸痉挛、窒息而危及生命。

中毒原因大体如下:

煎煮时间太短

乌头类入煎剂,一般要求久煎,即煎煮1小时以上,可减低其毒性。乌头类药物含有毒性大的双酯型生物碱,乌头碱化学性质小稳定,经加热、水煮后,易水解成毒性较小的单酯型乌头原碱,乌头原碱的毒性只有乌头碱的1/200~1/500。由于病者忘记医嘱,或中药调剂人员交代不清[52石斛网www.52shihu.com],或病者煎药嫌麻烦等,以至煎煮此类药物时间太短,服后出现中毒。

用药过量《中国药典》规定川乌、草乌常用量是1~3g,附子3~10g,最大可用30g,而某些高等院校中药学教材上记载的川乌、草乌用量比《中国药典》大1~3倍,开方医生或使用者超量,出现中毒。

配伍不当

川乌、草乌、附子药学成分相似,如川乌、草乌、附子同用,易中毒。用药时间过长。长期服用含乌头类的中药汤剂和中成药,易蓄积中毒。

药物炮制不当

乌头类禁生用,生用多指外用。因而要求正确炮制,如炮制未达到合格要求,易引起中毒反应。

服药时间不当药物动力学研究表明,等量的乌头类药品在不同时间服用,测其乌头碱的在体内的血液浓度有显著差异,上午高于下午,中午最高,晚上则最低。故服用乌头类的中药,下午、晚上较为安全,中午服用则增加其中毒机率。

个体差异由于病者休质不同,耐药能力不一样,年轻人比老年人强;体健者比弱者强。因此体弱者、老年人要慎用。

参考资料:baike。baidu。com/view/。htm

附子每次不宜用太大量

“长期服用会不会有问题?”

为什么需要长期服用???

建议还是去找正规医生咨询吧

附子有毒,要制过。把里边的乌头碱转变成没有毒性的。我们ls说不精通医术的话,一般不敢用一些有毒的药。要慎服阿!会出大事的。

放一点在嘴里就会麻麻的,大舌头

附子有什么作用?

中药附子是一个温里药,药性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它的功效能够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临床常用于:一、亡阳证。附子能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是回阳救逆第一要药。常与干姜、甘草、人参等同用,治疗手足厥冷、恶寒、腹痛等。如四逆汤、参附汤等,现在在临床上仍然比较常用。二、阳虚证。凡肾、脾、心诸脏阳气衰弱者均可使用,配伍肉桂、山茱萸、熟地等,可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的腰膝冷痛、夜尿频多等症,代表方如右归丸。配伍党参、白术、干姜等,可治疗脾肾阳虚、寒湿内盛导致的脘腹冷痛、大便溏泄等,如附子理中汤。配伍茯苓、白术等,可治疗脾肾阳虚、水气内停导致的小便不利、肢体浮肿,如真武汤。三、查看详细

附子有哪些用法?

(1)医师处方用量3~15g。煎服,宜先煎0。5~1小时或更长时间,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2)附片10g、麻黄10g、棕树子15g、黄牛肉250g。将前3味药洗净,布包,与黄牛肉共炖熟,去药渣,加入食盐少许调味,每曰1剂,分2次服,连服3~5剂。用于哮喘(棕树子为棕榈科植物棕榈的成熟果实)。

(3)附片20g、肉桂20g、干姜20g、山柰10g。共研为细末,待用拇指按摩双A肺俞穴半分钟,使局部潮红后,再将药粉5g放于穴位上,外用胶布固定,隔曰换药1次。用于风寒咳嗽。

(4)炮附片3g、黄连3g、甘草3g、白芍15g。水煎服。用于胃脘痛。

(5)附片15g、干姜3g、肉桂1。5g。水煎服。用于寒证腹痛。

(6)附片15g、白芷15g、白术20g、当归20g、肉桂7g、麻黄3g。水煎服。用于心阳虚衰而见心悸,形寒肢冷者。

(7)制附片30g、山萝卜15g、黄芪120g、车前草20g。水煎服。用于慢性肾炎。

(8)制附片30g、麦冬30g、蜈蚣20g、半夏12g、全蝎12g、制南星60g、乌梢蛇60g、白矾60g、僵蚕90g、朱砂10g。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20丸,1曰3次,开水送服。用于癫痫。

(9)附片20g、雄猪肾5对、杜仲100g。先将猪肾切成薄片,焙干,再与另两味药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6g,1曰1次,晨起,用开水送服。用于肾虚腰痛。

(10)附片25g、白术10g、茯苓10g、桂枝10g、甘草9g、独活5g、牛膝5g。每曰1剂,水煎分3次服。用于寒湿痹痛。

(11)附子5g、桂枝5g、羌活5g、威灵仙10g。每曰1剂,水煎分3次服。用于风寒湿痹。

(12)制附子末3g、猪肾1个。将猪肾切开,去掉白膜,洗净,加入附子末,用湿纸包好煨熟,1曰分2次食之。用于遗精。

(13)附子4g、黄连4g、白芍15g。每曰1剂,水煎分3次服。用于胆囊炎,胆结石。

(14)附片适量。用水煎汤,浸洗患处。用于足癣。

(15)黑附片10g、穿山龙30g、桂枝9g、鸡血藤25g、川牛膝15g。每曰1剂,先将黑附片煎20分钟,尝无麻味后,再加入其余各药共煎30分钟,取汁,1曰分2次服。用于骨关节结核。

(16)制附片9g、黄柏9g、黄连5g、肉桂5g。每曰1剂,水煎分3次服。用于红、白口疮。

(17)附片15~30g、生姜30g、狗肉500~1000g。炖2小时以上,尝无麻味时,酌加食盐调味,食肉喝汤。用于冬天怕冷,喜生冻疮。

(18)附片15~30g、当归头15~30g、生姜30g、羊肉1000~1500g。炖2小时以上,尝无麻味时,酌加食盐调味,食肉喝汤,每次一小碗。用于暖身御寒,或减轻冻疮发生。并治寒湿痹痛,心腹冷痛,产后寒凝腹痛。

(19)附片15g、菟丝子30g、狗肉2000g。狗肉下锅沸水中焯透,捞入凉水内,洗净血沫,沥净水,切成2。5cm见方的块;锅置火上加热,下狗肉块与姜片20g共煸炒,烹入绍酒炝锅,加入用纱布包好的附片、菟丝子,再加清汤、食盐、味精适量及葱节20g,武火烧沸,撇净浮沫,盖好,改用文火炖约2小时,待狗肉熟烂时即可服用。用于脾肾阳虚的畏寒肢冷、尿频,或脘腹冷痛、大便溏泻,或寒湿偏盛的肢节酸痛等证。

(20)附片30g、羊肉2000g、生姜50g、葱50g、胡椒6g。附片装入布袋内,羊肉洗净置沸水锅中,加姜、葱各25g,焯至淡红色,捞出剔去骨,并将骨拍破,熬成羊骨汤,羊肉切成2。5cm见方的块,再入清水中漂去血水;锅内注入清水,置于火上,加入拍破的姜块、缠成团的葱、胡椒、羊肉,再把附片药包投入汤内,先用武火煮沸30分钟后,改用文火炖至羊肉熟烂即可,将炖熟的附片捞出分盛碗内,再装入羊肉,掺入羊骨汤即可食用。用于脾肾阳虚的畏寒肢冷、尿频,或脘腹冷痛、大便溏泻,或寒湿偏盛的肢节酸痛等证。

查看详细

制川乌熟附子黑附子他们有什么区别?

这位朋友,根据您所说提出问题,我给您解释一下,这个药都是温阳散寒药,都有一定的毒性,其中孰附子和黑顺片是一个药,只是炮制方法不同,而制川乌作用强烈,毒性最大,三药入药时都需要久煎(先煎三十分钟以上)

查看详细

如何区分白附子,白附片和附子?

如何区分白附子、白附片和附子因药名相近,附子、白附子、白附片及其别名或习称常易混淆不清,从而导致某些药材供应商供货、药剂人员收货和临床医师用药张冠李戴,影响治疗效果。为此,我们有必要将这些药材和品名界定清楚,确保用药安全和有效。

白附子:

天南星科独角莲的块茎,是法定的药名,习称禹白附。由于历代本草所用的白附子均为今之关白附,故有些地区习惯用毛茛科植物黄花乌头的块根,又称关白附,作为白附子用。两者都有毒性,但关白附的毒性很大,不应与禹白附混用。我国2000年版药典所收载的白附子是禹白附。两者都是块根,外观长短和直径虽有差别,但是不明显,两者都有根痕和芽痕,只是禹白附的表面有密生环纹,而关白附则有明显的纵皱纹或细纵皱纹。白附子的饮片是经过炮制的,如要用非炮制品则应注明生白附子。

附子(白附片):

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又称泥附子,有毒,需加工后以供药用,按炮制方法的不同可分为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和炮附片。经炮制的乌头母根,则称为川乌。乌头的子根是从母根生出的块根。李时珍曰:“天雄乃种附子而生出或变出,其形长而不生子,故曰天雄”。所以,用附子炮制的白附片又称天雄片,现在最常用的是白附片和黑顺片,统称为熟附片。虽其加工方法不同,名称有别,但效用无甚差异。

区别:

二者名称相近,常易混淆,但它们的功效迥异,前者有燥湿化痰、祛风止痉和解毒散结的作用,临床上用于风痰壅盛、口眼歪斜及瘰疬痰核;而后者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的功效,临床上用于亡阳证、阳虚证及痹痛。

白附子的炮制品饮片横截切片呈圆形或类圆形,纵切面则是椭圆形,颜色呈深棕色;附子的加工品均为纵切片,所以其形状都呈倒三角锥形,多数饮片的边缘可见一突起的支根痕,俗称“钉角”。

根据加工方法不同,白附片呈黄白色、无外皮、半透明、有角质感;黑顺片外皮边缘呈黑褐色,片体暗黄且略带淡黑色,半透明。

查看详细
回复日期:2020-07-22 热度:1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