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方米稻谷重多少?

1立方米稻谷的质量至少是1170公斤,具体解题过程如下:

(1)由于我国稻谷的密度ρ为1.17g/cm^3~1.22g/cm^3,

而稻谷的体积V=1m^3=^3

根据质量公式m=ρV可知

当稻谷的密度ρ1=1.17g/cm3

1立方米稻谷质量m1=ρ1*V=1.17*=(克)=1170(千克)=1170公斤

当稻谷的密度ρ2=1.22g/cm3

1立方米稻谷质量m2=ρ2*V=1.22*=(克)=1220(千克)=1220公斤

(2)1立方米稻谷的质量至少是1170公斤[52石斛网www.52shihu.com],最多是1220公斤。

如何保存稻谷?

稻谷储藏要在15℃以下的低温,相对湿度在75%,平衡水分14.5%为储藏的最佳条件。

稻谷为大米,大米经过长时间的贮藏后,由于温度、水分等的影响,大米中的淀粉、脂肪和蛋白质等会发生各种变化,使大米失去原有的色、香、味,营养成分和食用品质下降。

贮存时间、温度、水分和氧气是影响大米陈化主要因素,另外大米品种、加工精度、糠粉含量以及虫霉危害也与大米陈化有密切关系。

大米陈化速度与贮存时间成正比,贮存时间愈长,陈化愈重。水分大,温度高,加工精度差,糠粉多,大米陈化速度就快。为保持大米的新鲜品质与食用可口性,应注意减少贮存时间,保持阴凉干燥。

稻谷仓库通常采用熏蒸的方法,家庭采取日晒或放置花椒等方法对稻米进行防虫、驱虫。未熟粒、虫害粒等受伤害或发育不健全的米粒,不仅易发生劣变,还会导致正常大米的劣变。

储藏中游离脂肪酸、蛋白质与淀粉相互作用可形成环状结构,加强了淀粉分子间的氢键结合,影响大米蒸煮时的膨润和软化。储藏中影响稻米品质劣变的因素主要有微生物、虫害及自身的生化变化等。

其中自身的生化变化是大米劣变的主要原因,如发芽率减少、蛋白质降解和脂肪的氧化等,可导致稻米失去新米的清香,产生不良的“陈米臭”。

查看详细

稻谷俗称什么?

稻谷又叫“谷”,可以把它称为“简称”但不是“俗称”。按收割季节不同,稻谷又分为早稻谷、中稻谷和晚稻谷。

稻谷脱了壳叫大米。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粮食。

注意:小米与稻谷可不是同一种粮食哦。小米是黍脱壳后得到的。

查看详细

稻谷什么时候种?

水稻的生长发育

水稻从播种至成熟的天数称全育期,从移栽至成熟称大田(本田)生育期。水稻生育期可以随其生长季节的温度、日照长短变化而变化。同一品种在同一地区,在适时播种和适时移栽的条件下,其生育期是比较稳定的,它是品种固有的遗传特性。

幼苗期:秧田期

秧苗分蘖期:返青期有效分蘖期无效分蘖期

幼穗发育期:分化期形成期完成期

开花结实期:乳熟期蜡熟期完熟期

查看详细

稻谷的壳叫什么?

稻谷的壳叫谷壳。

谷物通常由四个部分组成。最外层是谷壳或称谷皮,主要是由粗纤维构成,一般不能食用。第二层是谷膜,虽然只有薄薄的一层,却富含蛋白质、矿物质以及大量人体所需的B族维生素和无机盐。

稻谷在脱粒脱壳后得到糙米,糙米是完整的水稻果实。而人们通常所食用的稻米是指的是加工后的精米,它是水稻种子的胚乳部分。在从糙米到精米的过程中抛弃掉的部分就是米糠,糙米精加工过程中脱除的果皮层,种皮层及胚芽等混合物,混有部分少量碎米。

大米通常将包含有胚芽、皮层、糊粉层的米糠和稻谷的外壳都去掉后所制得。虽然精粮口感细腻润滑,但是营养价值却远远不如完整的谷物。

因为较多的营养物质如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等,大多存在于谷物的外壳、胚芽和皮层上,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碾磨,谷皮、糊粉层和胚芽的大部分都被碾去,大量营养也因此严重流失。所以通常来说,谷物加工越细、越精,营养物质的含量也就相对越少。

查看详细

到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稻谷是在哪里发现的?

世界上究竟是谁发明了种稻?这个问题至少在学术上已经争论了100多年。上一个世纪,有些外国学者以为种稻的发明权应归于印度人,也有的专家从稻的语音考源,认为最早的种稻人为印度支那的泰国或越南人[1]。以研究中国饮食文化出名的日本学者蓧田统,在他70年代出版的专著中,也认为中国稻是由东南亚顺海岸传过来的[2]。

但是,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遗址的发现,使这些推断和设想都令人怀疑了。那里出土的稻谷,使中外学者不得不重新下结论,最早的种稻人,应是中国长江中下游的原始居民。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被认为是我国史前考古近几十年来的一大奇迹。这是距今7000年前的一处原始人居住的遗址。在这遗址中,发现了当时人的住宅和水井遗迹,大量的陶器和石制骨制工具。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大批稻谷和米粒。据考古学家叙述,那儿地层中的秕谷、谷壳、谷粒和稻根、稻秆堆积的遗物,

厚度平均达40—50厘米,计算稻谷总量当在120吨

以上。几乎在当时人居住的建筑遗迹里,到处都有稻谷存在。不少原始居民炊煮用的釜底,也有不少残留的米粒锅巴。有些水稻遗物,色泽鲜黄,外形清晰完好。[3]这些丰富遗存,完全证明了早在7000年前,我国长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经完全掌握了水稻的种植技术,他们已经把稻米作为主要食粮。

我国考古学家和农学史专家作了科学的分析比较,认为河姆渡稻谷,不仅是我国发现时间最早的稻谷,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4]这一稻谷,比曾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稻谷”──泰国奴奴克塔遗址出土的稻谷,还要早几百年。

除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稻谷外,近30年来,我国南方还有多处古稻谷的发现,如江苏吴兴的钱三漾、吴县草鞋山、上海青浦崧泽、云南元谋和广东曲江马坝等地原始遗址,都有古代的栽培稻谷出土,共约二、三十处之多。据测定,其中距今6000年以上者,即达3处。我国考古学家严文明,汇总了上述所有资料,写出了《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一文,指出:“把迄今获得的考古资料按照时间先后进行排比,最早的水稻仅限于杭州湾和长江三角洲近海一侧,然后像波浪一样,逐级地扩充到长江中游,江淮平原,长江上游和黄河中下游,最后完成了今天水稻分布的格局。这就清楚地说明了长江下游及其附近地区仍是我国栽培稻起源的一个重要中心”。[5]

我国人民最早种植水稻,是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水稻在我国推广不久,很快就传到了东亚近邻一些国家:大约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交,我国水稻北传朝鲜,南传越南。2000年前的汉代,中国粳稻东传日本[6],随后又传到菲律宾。在公元5世纪,水稻经伊朗传到西亚,然后经非洲传到欧洲。新大陆发现后再由非洲传到美洲以至全世界。[7]

查看详细
回复日期:2020-08-15 热度:21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