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苓

www.52shihu.com   来源:未知   2021-03-09

    土茯苓性味甘、淡,平,入肝经、胃经,具有清热解毒,除湿,利关节的功效。临床中可用于湿热疮肿、湿疹、瘰疬、梅毒等症。

    【中药名】土茯苓

 

    【别名】禹余粮、白余粮、饭团根、红土苓、土萆薜、硬饭头、冷饭团。

 

    【英文名】Smilacis Glabrae Rhizoma

 

    【药材来源】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Smilax glabra Roxb.的根茎。

 

    【植物形态】攀援状灌木,具圆柱状或弯曲的根状茎;地上茎无刺。叶互生,革质,椭圆形、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掌状脉5条;常有2条纤细的卷须。花雌雄异株;伞形花序单生于叶腋,雄花的总花梗极短,小苞片三角形,宿存;花蕾三棱形,花被片6,外轮倒心形,背部凸起,内轮较小,圆形;雄蕊6枚;雌花序的总花梗较长,退化雄蕊3枚。浆果球形,成熟时红至黑色,外被白粉。种子球形。

 

    【产地分布】生于山地、山坡、山谷疏林下和灌木丛中或河岸林缘。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福建等地。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成薄片,干燥。

 

    【药材性状】土茯苓药材略圆柱形,稍扁或不规则条块,有结节状隆起,具短分枝。表面黄棕色或灰褐色,凹凸不平,有坚硬的须根残基,分枝顶端有圆形芽痕,有的外皮现不规则裂纹,并有残留的鳞叶。质坚硬。无臭,味微甘、涩。

 

    【性味归经】性平,味甘、淡。归胃经、肝经。

 

    【功效与作用】解毒,除湿,通利关节。属清热药下分类的清热燥湿药。

 

    【临床应用】土茯苓用量15~60克,煎汤内服;外用适量,研末调敷。用治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现代临床用土茯苓复方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和慢性肾炎急性发作疗效良好;还可用于治疗乙型肝炎、前列腺炎、急性睾丸炎、阴道炎、溃疡性结肠炎以及治疗痛风、膝关节积液、淋病性尿道炎。

 

    【药理研究】土茯苓水提物在抗原致敏及攻击后给药均明显地抑制了三硝基氯苯所致的小鼠接触性皮炎,以攻击后给药作用较强。具抗菌作用。此外,对移植性肿瘤艾氏腹水癌和对黄曲霉素B,(AFB)致大鼠肝癌病变均有一定抑制作用。

 

    【化学成分】土茯苓与其伪品菝葜、肖菝葜在(220±2)纳米处的紫外吸收峰均有,但在280~290纳米处紫外线吸收峰位置不同,可将其区别开。根主含落新妇苷、异黄杞苷、胡萝卜苷、琥珀酸、棕榈酸、黄杞苷表儿茶精、土茯苓苷、豆甾醇-3-O-B-D-吡喃葡萄糖苷、槲皮素、异落新妇苷等,此外,尚含鞣质、树脂、薯蓣皂苷元及微量挥发油。

 

    【使用禁忌】肝肾阴虚者慎服。

 

    【配伍药方】①治风湿骨痛,疮疡肿毒:土茯苓500克,去皮,和猪肉炖烂、分数次连滓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②治皮炎:土茯苓60~90克,水煎,当茶饮。(《江西草药》)

 

    ③治漆过敏:土茯苓、苍耳子各15克。水煎,泡六一散30克。(《福建药物志》)

 

    ④治寻常疣:土茯苓50克,生地黄30克,苦参15克,红紫草15克,黄芩12克,甘草10克,每日1剂,水煎,分4次口服。[《广西中医药》1990,13 (3):20]

 

    ⑤治黄褐斑:土茯苓100克,水煎分2次服用,2天1剂。治疗期间避免日晒。[《山西中医》1987,(6):8]

 

    对于湿热疮肿或湿疹,可于白藓皮、苦参、地肤子等清热、解毒、除湿的药物配伍使用。对于瘰疬,可与夏枯草等药物配合使用。现代医学中还用于钩端螺旋体病,可与地榆、青蒿等药物配伍使用。另外,土茯苓还用于风湿热痹,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和湿热下注所导致的小便短涩或白带。可与威灵仙、忍冬藤等药物配伍使用。土茯苓对于慢性汞中毒,还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相关推荐:

  冬天皇竹草苗会死吗?
  饲养牛羊种什么牧草?
  3月可以播种粉黛乱子草吗?
  2月可以播种美国松吗?
  黑苦荞种子播种前需要处理吗?

上一篇:海风藤 下一篇:川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