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头菇怎么种植好?

生长发育条件:野生猴头菇多发生于森林不太稠密,空气较流通,湿度较高及20℃左右的环境条件。

1.营养

猴头菇属木材腐生菌,分解木材的能力很强。能广泛利用碳源、氮源、矿质元素及维生素等。人工栽培时,适宜树种的木屑是最经济而优良的碳源。而甘蔗渣、棉籽壳等也是理想的碳源。麸皮和米糠是良好的氮源,其它能利用的氮源还有尿素、蛋白胨、铵盐、硝酸盐等。

生长发育过程还要适宜的C/N比,菌丝生长阶段以25:1为宜;子实体生育阶段以35-45:1最适宜。此外,猴头菌在生长中还要吸收一定数量的磷、钾、镁及钙等矿质离子。

2.温度

猴头菇菌丝生长温度范围为6-34℃,最适温度为25℃左右,低于6℃,菌丝代谢作用停止;高于30℃时菌丝生长缓慢易老化,35℃时停止生长。子实体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2-24℃,以18-20℃最适宜。当温度高于25℃时,子实体生长缓慢或不形成子实体;温度低于10℃时,子实体开始发红,随着温度的下降,色泽加深,无食用价值。

3.水分和湿度

培养基质的适宜含水量为60-70%,当含水量低于50%或高于80%,猴头菇原基分化数量显著减少,子实体晚熟,产量降低。对相对湿度的要求,菌丝培养发育阶段以70%为宜;子实体形成阶段则需要达到85-90%,此时子实体生长迅速而洁白。若低于70%,则子实体表面失水严重,菇体干缩,变黄色,菌刺短,伸长不开,导致减产;反之空气相对湿度高于95%,则菌刺长而粗,菇体球心小,分枝状,形成“花菇”。一个直径的猴头子实体,每日水分蒸发量达2-6g。

4.空气

猴头菇属好气性菌类,对CO2浓度反应非常敏感,当空气中CO2浓度高于0.1%时,就会刺激菌柄的不断分枝,形成珊瑚状的畸形菇,因此菇房保持新鲜的空气极重要。

5.光照

猴头菇菌丝生长阶段基本上不需要光,但在无光条件下不能形成原基,需要有50lx的散射光才能刺激原基分化。子实体生长阶段则需要充足的散射光,光强度在时,菇体生长充实而洁白,但光强高于时,菇体发红,质量差,产量下降。

【种植技术】

一、栽培配方

1、棉籽皮麦麸配方:棉籽皮82%,麦麸15%,尿素1%,石膏粉1%,过磷酸钙1%,料水比1:1.2~1.3。

2、棉籽皮玉米粉配方:棉籽皮82%,麦麸11%,玉米芯4%,磷肥1%,石膏粉2%,料水比1:1.2~1.3。

3、棉籽皮酒糟配方:棉籽皮40%,酒糟38%,米糠20%,石膏粉1%,蔗糖1%,料水比1:1.2~1.3。

4、玉米芯麦麸配方:玉米芯86%,麦麸11%,石膏粉2%,磷肥1%,料水比1:1.2~1.3。

5、木屑棉籽皮配方:木屑42%,棉籽皮42%,麦麸14%,石膏粉1%,蔗糖1%,料水比1:1.2~1.3。

6、玉米芯豆饼粉配方:玉米芯88%,豆饼粉10%,石膏粉1%,蔗糖1%,料水比1:1.2~1.3。

7、木屑麦麸配方:木屑78%,麦麸20%,石膏粉1%,蔗糖1%,料水比1:1.2。

二、栽培方式

由于猴头菇的生长发育对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要求比较严格,使其栽培场地受到限制。北方地区栽培猴头菇宜在塑料大棚进行,菇农也可利用冬季蔬菜大棚、库房、山洞、室内等场地。建造塑料大棚,应选地势平坦、靠近水源、环境洁净地方建棚。大棚规格:东西长20~25米(根据栽培规模大小确定),南北宽8米,北墙高2.8米,南墙高1.6米。墙体要厚以利保温,南墙每隔3米设窗口以利通风。棚内地面下挖0.5米,棚顶采用无滴膜覆盖保温,进行猴头菇栽培。

1、瓶栽一般选用750毫升菌种瓶栽培猴头菇,用料210克,出菇时菌瓶口向上或菌瓶横放出菇。

2、袋栽一般选用13厘米×27厘米×0.047厘米、17厘米×37厘米×0.047厘米、17厘米×40厘米×0.047厘米的聚丙烯袋栽培猴头菇。袋栽猴头是河北省猴头栽培的技术特点。袋栽猴头产量高、品质好、储存期长。

三、栽培管理

(一)配料

根据配方要求选料、配料。

1、翻晒:配制培养基前,所用主料均应在太阳下翻晒3~5天。达到杀菌目的。

2、预湿:有些原料,如碎玉米芯吸水速度很慢,应将其装入尼龙编织袋,压入水池中,湿透后再用。这项工作应在堆闷前4~5小时进行。

3、拌料:棉籽皮配方拌料前先加辅料(麦麸、石膏粉、磷肥、玉米粉、蔗糖等)。方法是把麦麸、玉米粉、石膏粉、磷肥(打碎过筛)、豆饼粉等干辅料搅拌均匀,撒在主料堆上;再把蔗糖溶于少量水中,洒在主料堆上,随后仔细搅拌。可用搅拌机搅拌,也可用铁锨、耙子等人工搅拌。搅拌均匀后成堆,并盖以塑料薄膜,以防水分散失。拌料速度要快,最好于早晨气温低时进行,以防培养料发生酸变。培养料配制好后,要马上进行含水量检验,用手抓一把料紧握有一、二滴水珠下滴即可。提前预湿的原料控水后加入辅料,搅拌均匀后成堆,进行含水量检验,方法同上。

(二)装袋

把塑料袋口张开,用手一把一把地把料塞进袋内。当装料1/3时,把袋料提起,在地面上轻轻抖动几下,用手将料向下压使料紧实。继之,再装料、再抖动、再压。装至满袋时,于袋口拳击数下,补充缺料,使袋料紧实无空隙。袋头留6厘米,捆口或加套环塞棉塞。13厘米×27厘米、17厘米×37厘米菌袋一头开口,17厘米×40厘米菌袋两头开口。栽培量大时一般采用机械装袋,缩短装袋时间,缩短了从拌料到灭菌的时间,有效防止培养料酸败。

(三)灭菌

料袋灭菌可用高压锅,也可以用常压灶。其使用方法,已在前面作过介绍,这里着重讲常压灭菌注意要点。

1、及时进灶装袋完毕[52石斛网www.52shihu.com],要立即将料袋装进灭菌灶,并迅速加温开始灭菌。以防微生物繁殖,将物质分解,导致酸败。特别是高温季节,更应该注意这一点。

2、合理叠袋料袋进灶应叠放成一行一行,自下而上排放。行与行之间,袋与袋之间要留有一定间隙,使汽流能自下往上畅通,防止局部“死角”,造成灭菌不彻底。3、控制温度进袋完毕立即旺火猛攻。上汽后,要注意放气,把冷空气排尽。排气后,使灶内温度尽快上升到100℃,做到中途不停火,不加凉水,不降温,持续灭菌,保持12~14小时。尔后将火埋住,焖24小时。灭菌过程中温度不能忽高忽低,并要注意锅中水位,勿烧干锅。

(四)接种

无菌接种是猴头菇栽培生产中最关键、技术性强的一项工作,可在接种室或接种箱进行,接种室操作程序如下:

1、将灭菌后的袋送入接种室,用克霉灵杀菌剂进行喷雾消毒。当菌袋温度降至室温时才能接种。

2、进入接种室前,工作人员要洗手,换消过毒的白大褂、帽子,换上拖鞋,带上菌种进入接种室。

3、接种前工作人员要用70%~75%的酒精棉球消毒双手、消毒菌种瓶外壁,点燃酒精灯,通过火焰消毒接种工具,在酒精灯火焰上方打开菌种瓶,除去老菌丝。打开被接菌袋口,用接种工具将菌种迅速接入袋口内,然后封口。每瓶菌种可接30~35袋。

(五)发菌管理即菌丝体培养。菌袋进入培养室后,在适宜条件下,25天左右菌丝即可长满袋。为了使其顺利完成发菌,为高产优质打下坚实基础,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管理:

1、堆放菌袋根据自然气温确定菌袋入培养室后的堆放方式。气温高时一般单层横排于架上,袋之间要有空隙,菌袋多时,也可取“井”字双层排放。气温低时可双层或多层排放。一定要根据气温的变化而灵活掌握。

2、调节室温菌袋初入培养室的1~4天,室温应调到24℃~26℃,以使所接菌种,在最适环境中尽快吃料,定植生长,造成优势,减少杂菌污染。从第五天起,随着菌丝生长,袋内温度上升,比室温高出2℃左右,为此应将室温调至24℃以下。第十六天以后,新陈代谢旺盛时期,室温以控制在20℃~23℃为宜。

3、控制湿度发菌期(8~9月),菌丝是依靠基内水分生产,不需要外界供水,所以室内空气相对湿度能达60%即可。阴雨天湿度大时,应开窗通风。但发菌需保证黑暗条件,通风宜在夜间进行。室内空气湿度大时,往往会使棉塞潮湿,导致杂菌滋生。

4、查菌袋(菌瓶)菌袋入培养室后3~4天,一般不宜翻动。7天后检查菌丝生长情况和有否污染杂菌。一旦发现杂菌污染菌袋立即清出,焚烧或深埋处理以防传染。(六)出菇管理菌袋经过20多天发菌培养,菌丝达到生理成熟,即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开始猴头菇的生长发育。此时应从如下方面加强管理:

1、进菇棚开口常用的猴头菌出菇棚,有室内与塑料大棚两种。实践证明,塑料大棚比室内菇房生态条件好,生长快,菇健壮,还可避免畸形菇。两头开口菌袋进菇棚立体排放堆高8~12层,注意为防止菌袋发热,每两层菌袋放一层竹竿,并对菌袋起固定作用。菌袋有套环拔掉棉塞,或将袋口松开,换上直径4~5厘米的套环。一头开口菌袋进菇棚对头立体排放堆高8~12层,然后开口。菌瓶立体对头排放堆高8~12层,打开瓶塞。以增加通气量,促进原基生长。

2、调整温度菌袋进菇棚后,温度要调至14℃~20℃。在适宜温度刺激下,原基很快形成,从原基形成到采收需10~12天。菇棚内温度低于12℃,原基不易形成,已形成的猴头菇容易发红。温度超过23℃,子实体生长发育也缓慢,菌柄增长,菇体形成菜花状畸形。温度超过25℃,子实体会萎缩死亡。因此菇棚温度调整至适宜14℃~20℃是猴头菇栽培成败的关键。

3、保持菇棚湿度当菌袋进菇棚后,需要向菇棚空间、地面喷水,使菇棚相对湿度达到85%~90%,保持菌袋料面湿润,保证原基形成,子实体正常生长发育。如果菇棚湿度低于70%,原基不易形成,已分化的原基会停止生长;如果菇棚湿度高于95%,加上通风不良会造成杂菌滋生,子实体腐烂。

4、通风当菌袋进菇棚后,注意菇棚通风换气,保持菇棚空气新鲜。通风少时,会出现畸形菇。通风多时应注意通风与保湿的关系,应先喷水后通风,保证菇棚内空气的相对湿度在85%~90%,保持空气新鲜,以利子实体正常生长发育。

5、光照保持一定光照,子实体形成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200~400勒克斯光照,菇棚光照太强菇体发黄品质下降,影响价格。光照太弱原基形成困难或形成畸形菇。

6、采收猴头菌出菇是通过上述管理调整,保证最佳条件,一般从原基形成到采收需10~12天,猴头菇子实体成熟志:菇体色白,表面出现菌刺,在没有弹射孢子前适时采收。适时采收产量最高、品质最好。采收过迟,菌刺过长,孢子大量散发,子实体变得疏松,发黄,苦味浓,品质和食用价值均下降。

7、补水保湿第一茬菇采收后,随手将料面的残菇、碎清理干净。停止喷水3~4天,注意通风使菌丝体获得充分的新鲜空气,随后进行补水。注意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等方面的管理,可获得三、四茬菇,生物学效率达80%~120%。

猴头菇要怎么种植、技术门槛高吗?

【种植技术】

一、栽培配方

1、棉籽皮麦麸配方:棉籽皮82%,麦麸15%,尿素1%,石膏粉1%,过磷酸钙1%,料水比1:1.2~1.3。

2、棉籽皮玉米粉配方:棉籽皮82%,麦麸11%,玉米芯4%,磷肥1%,石膏粉2%,料水比1:1.2~1.3。

3、棉籽皮酒糟配方:棉籽皮40%,酒糟38%,米糠20%,石膏粉1%,蔗糖1%,料水比1:1.2~1.3。

4、玉米芯麦麸配方:玉米芯86%,麦麸11%,石膏粉2%,磷肥1%,料水比1:1.2~1.3。

5、木屑棉籽皮配方:木屑42%,棉籽皮42%,麦麸14%,石膏粉1%,蔗糖1%,料水比1:1.2~1.3。

6、玉米芯豆饼粉配方:玉米芯88%,豆饼粉10%,石膏粉1%,蔗糖1%,料水比1:1.2~1.3。

7、木屑麦麸配方:木屑78%,麦麸20%,石膏粉1%,蔗糖1%,料水比1:1.2。

二、栽培方式

由于猴头菇的生长发育对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要求比较严格,使其栽培场地受到限制。北方地区栽培猴头菇宜在塑料大棚进行,菇农也可利用冬季蔬菜大棚、库房、山洞、室内等场地。建造塑料大棚,应选地势平坦、靠近水源、环境洁净地方建棚。大棚规格:东西长20~25米(根据栽培规模大小确定),南北宽8米,北墙高2.8米,南墙高1.6米。墙体要厚以利保温,南墙每隔3米设窗口以利通风。棚内地面下挖0.5米,棚顶采用无滴膜覆盖保温,进行猴头菇栽培。

1、瓶栽一般选用750毫升菌种瓶栽培猴头菇,用料210克,出菇时菌瓶口向上或菌瓶横放出菇。

2、袋栽一般选用13厘米×27厘米×0.047厘米、17厘米×37厘米×0.047厘米、17厘米×40厘米×0.047厘米的聚丙烯袋栽培猴头菇。袋栽猴头是河北省猴头栽培的技术特点。袋栽猴头产量高、品质好、储存期长。

三、栽培管理

(一)配料

根据配方要求选料、配料。

1、翻晒:配制培养基前,所用主料均应在太阳下翻晒3~5天。达到杀菌目的。

2、预湿:有些原料,如碎玉米芯吸水速度很慢,应将其装入尼龙编织袋,压入水池中,湿透后再用。这项工作应在堆闷前4~5小时进行。

3、拌料:棉籽皮配方拌料前先加辅料(麦麸、石膏粉、磷肥、玉米粉、蔗糖等)。方法是把麦麸、玉米粉、石膏粉、磷肥(打碎过筛)、豆饼粉等干辅料搅拌均匀,撒在主料堆上;再把蔗糖溶于少量水中,洒在主料堆上,随后仔细搅拌。可用搅拌机搅拌,也可用铁锨、耙子等人工搅拌。搅拌均匀后成堆,并盖以塑料薄膜,以防水分散失。拌料速度要快,最好于早晨气温低时进行,以防培养料发生酸变。培养料配制好后,要马上进行含水量检验,用手抓一把料紧握有一、二滴水珠下滴即可。提前预湿的原料控水后加入辅料,搅拌均匀后成堆,进行含水量检验,方法同上。

(二)装袋

把塑料袋口张开,用手一把一把地把料塞进袋内。当装料1/3时,把袋料提起,在地面上轻轻抖动几下,用手将料向下压使料紧实。继之,再装料、再抖动、再压。装至满袋时,于袋口拳击数下,补充缺料,使袋料紧实无空隙。袋头留6厘米,捆口或加套环塞棉塞。13厘米×27厘米、17厘米×37厘米菌袋一头开口,17厘米×40厘米菌袋两头开口。栽培量大时一般采用机械装袋,缩短装袋时间,缩短了从拌料到灭菌的时间,有效防止培养料酸败。

(三)灭菌

料袋灭菌可用高压锅,也可以用常压灶。其使用方法,已在前面作过介绍,这里着重讲常压灭菌注意要点。

1、及时进灶装袋完毕,要立即将料袋装进灭菌灶,并迅速加温开始灭菌。以防微生物繁殖,将物质分解,导致酸败。特别是高温季节,更应该注意这一点。

2、合理叠袋料袋进灶应叠放成一行一行,自下而上排放。行与行之间,袋与袋之间要留有一定间隙,使汽流能自下往上畅通,防止局部“死角”,造成灭菌不彻底。3、控制温度进袋完毕立即旺火猛攻。上汽后,要注意放气,把冷空气排尽。排气后,使灶内温度尽快上升到100℃,做到中途不停火,不加凉水,不降温,持续灭菌,保持12~14小时。尔后将火埋住,焖24小时。灭菌过程中温度不能忽高忽低,并要注意锅中水位,勿烧干锅。

(四)接种

无菌接种是猴头菇栽培生产中最关键、技术性强的一项工作,可在接种室或接种箱进行,接种室操作程序如下:

1、将灭菌后的袋送入接种室,用克霉灵杀菌剂进行喷雾消毒。当菌袋温度降至室温时才能接种。

2、进入接种室前,工作人员要洗手,换消过毒的白大褂、帽子,换上拖鞋,带上菌种进入接种室。

3、接种前工作人员要用70%~75%的酒精棉球消毒双手、消毒菌种瓶外壁,点燃酒精灯,通过火焰消毒接种工具,在酒精灯火焰上方打开菌种瓶,除去老菌丝。打开被接菌袋口,用接种工具将菌种迅速接入袋口内,然后封口。每瓶菌种可接30~35袋。

(五)发菌管理即菌丝体培养。菌袋进入培养室后,在适宜条件下,25天左右菌丝即可长满袋。为了使其顺利完成发菌,为高产优质打下坚实基础,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管理:

1、堆放菌袋根据自然气温确定菌袋入培养室后的堆放方式。气温高时一般单层横排于架上,袋之间要有空隙,菌袋多时,也可取“井”字双层排放。气温低时可双层或多层排放。一定要根据气温的变化而灵活掌握。

2、调节室温菌袋初入培养室的1~4天,室温应调到24℃~26℃,以使所接菌种,在最适环境中尽快吃料,定植生长,造成优势,减少杂菌污染。从第五天起,随着菌丝生长,袋内温度上升,比室温高出2℃左右,为此应将室温调至24℃以下。第十六天以后,新陈代谢旺盛时期,室温以控制在20℃~23℃为宜。

3、控制湿度发菌期(8~9月),菌丝是依靠基内水分生产,不需要外界供水,所以室内空气相对湿度能达60%即可。阴雨天湿度大时,应开窗通风。但发菌需保证黑暗条件,通风宜在夜间进行。室内空气湿度大时,往往会使棉塞潮湿,导致杂菌滋生。

4、查菌袋(菌瓶)菌袋入培养室后3~4天,一般不宜翻动。7天后检查菌丝生长情况和有否污染杂菌。一旦发现杂菌污染菌袋立即清出,焚烧或深埋处理以防传染。(六)出菇管理菌袋经过20多天发菌培养,菌丝达到生理成熟,即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开始猴头菇的生长发育。此时应从如下方面加强管理:

1、进菇棚开口常用的猴头菌出菇棚,有室内与塑料大棚两种。实践证明,塑料大棚比室内菇房生态条件好,生长快,菇健壮,还可避免畸形菇。两头开口菌袋进菇棚立体排放堆高8~12层,注意为防止菌袋发热,每两层菌袋放一层竹竿,并对菌袋起固定作用。菌袋有套环拔掉棉塞,或将袋口松开,换上直径4~5厘米的套环。一头开口菌袋进菇棚对头立体排放堆高8~12层,然后开口。菌瓶立体对头排放堆高8~12层,打开瓶塞。以增加通气量,促进原基生长。

2、调整温度菌袋进菇棚后,温度要调至14℃~20℃。在适宜温度刺激下,原基很快形成,从原基形成到采收需10~12天。菇棚内温度低于12℃,原基不易形成,已形成的猴头菇容易发红。温度超过23℃,子实体生长发育也缓慢,菌柄增长,菇体形成菜花状畸形。温度超过25℃,子实体会萎缩死亡。因此菇棚温度调整至适宜14℃~20℃是猴头菇栽培成败的关键。

3、保持菇棚湿度当菌袋进菇棚后,需要向菇棚空间、地面喷水,使菇棚相对湿度达到85%~90%,保持菌袋料面湿润,保证原基形成,子实体正常生长发育。如果菇棚湿度低于70%,原基不易形成,已分化的原基会停止生长;如果菇棚湿度高于95%,加上通风不良会造成杂菌滋生,子实体腐烂。

4、通风当菌袋进菇棚后,注意菇棚通风换气,保持菇棚空气新鲜。通风少时,会出现畸形菇。通风多时应注意通风与保湿的关系,应先喷水后通风,保证菇棚内空气的相对湿度在85%~90%,保持空气新鲜,以利子实体正常生长发育。

5、光照保持一定光照,子实体形成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200~400勒克斯光照,菇棚光照太强菇体发黄品质下降,影响价格。光照太弱原基形成困难或形成畸形菇。

6、采收猴头菌出菇是通过上述管理调整,保证最佳条件,一般从原基形成到采收需10~12天,猴头菇子实体成熟志:菇体色白,表面出现菌刺,在没有弹射孢子前适时采收。适时采收产量最高、品质最好。采收过迟,菌刺过长,孢子大量散发,子实体变得疏松,发黄,苦味浓,品质和食用价值均下降。

7、补水保湿第一茬菇采收后,随手将料面的残菇、碎清理干净。停止喷水3~4天,注意通风使菌丝体获得充分的新鲜空气,随后进行补水。注意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等方面的管理,可获得三、四茬菇,生物学效率达80%~120%。

查看详细
回复日期:2020-11-17 热度:310